首頁 淨宗法師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概論講記》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第三節 相承釋文

        這幾部著作都是按四大科來解釋的:一、簡介,二、主旨,三、內容組成,四、貢獻及影響。

 

        一、《往生論註》二卷

        概要

        首先是簡介。

 

        《往生論註》,簡稱《論註》或《註論》,北魏曇鸞大師著,為註解天親菩薩《往生論》之書。

 

        為什麼叫《註論》呢?《往生論註》這本著作非常優美、精美,義理幽深,思想很有深度;雖然它是註解《往生論》的書,但它本身的地位以及所展現的內涵,可以講也是一部論,和天親菩薩《往生論》是並駕的、一體的,所以叫作《註論》。

 

        《往生論註》的主旨,在揭示彌陀本願力之增上緣,勸導一切眾生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這非常重要。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也是講阿彌陀佛本願力的,但是沒有像《往生論註》那樣從頭到尾貫穿著,把本願力揭示得這樣明瞭。

 

        下面說明內容組成。

 

        全註二卷,上卷解釋偈頌,明其五念;下卷解釋長行,分為十章。自開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結論之「核求其本釋」,始終以「佛本願力」為主線,貫穿全註。

 

        就像善導大師的《觀經疏》一樣,一開始說「要弘二門」,到最後說「要弘廢立」,主線非常明晰。曇鸞大師「自他二力判」說: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然後說:

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往生論註》在一開篇就點出「佛本願力」「乘佛願力」「佛力住持」;到最後「核求其本釋」的時候,也是把阿彌陀佛本願力凸顯出來;而且《往生論註》通篇處處說到本願力的作用,所以這部著作的主線特別鮮明。這也是祖師的貢獻和智慧。

 

        下面說《往生論註》的貢獻。

 

        《往生論註》對淨土宗建設的重大貢獻,在於全面、系統地顯明「彌陀本願力」,穩固奠定淨土教之理論基礎。

 

        一個宗派的成立,在它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些祖師都有重大的貢獻,都在教理上作出過里程碑式的貢獻。淨土宗十三祖這個系列,在引導眾生、度化方面,十三祖都有很大的功勞、成績;但如果從著作方面來說,除了幾位大師以外,其他的都沒有明顯的教理貢獻,有的還沒有著作留下來。而相承的這幾位祖師就完全不一樣。

 

        「《往生論註》對淨土宗建設的重大貢獻,在於全面、系統地顯明『彌陀本願力』」,全面、系統地開顯彌陀本願力,是非常有次第、有系統的,有一個整體框架結構。至於是怎樣全面、系統地開顯的,我們講得很簡略,大家可以對照《往生論註》來看詳細內容。

 

        比如,《往生論》是觀察極樂淨土二十九種功德莊嚴,曇鸞大師在上卷解釋二十九種功德莊嚴的時候,在每一種莊嚴都會問「佛本何故起此莊嚴?」然後都從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來說明,這就是觀佛本願。下卷問「此云何不思議?」二十九種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不可思議在哪裡,就從彌陀的本願力——法藏菩薩成佛之後的力用來說明。曇鸞大師看整部《往生論》,從上捲到下卷,二十九種莊嚴的每一種,都是觀佛本願和觀佛本願力。所以,曇鸞大師其實是以「觀佛本願力」這首偈子來通觀的,二十九種觀其實就是「觀佛本願力」,是濃縮在這首偈子當中的。這首偈子也是整部《往生論》的核心。這首偈子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往生極樂,「遇無空過者」就是得往生;到了極樂淨土可以速疾成佛,「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到最後曇鸞大師也針對「速」字提出疑問,然後回答,給出了很深的見解。這首偈子裡的「速」,和《往生論》最後的「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中這個「速」字就呼應上了。

 

        所以,《往生論註》這本著作,不管是從文法、義理、用詞、結構,還是從它的表述方式,可以講都是無可挑剔的,是非常清晰的。這裡講得很簡單,大家看《往生論註》的時候,可以去瞭解它到底是怎樣全面、系統地來顯明彌陀本願力的。

 

        核求其本釋

 

        其最後結論: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這就是「核求其本釋」。這段文是《往生論註》最後的結論。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速」字提出疑問:是什麼原因呢?「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先以《往生論》明顯的文句來回答,《論》說「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這樣的解釋聽起來還比較模糊,好像還是要凡夫自力修行,曇鸞大師認為天親菩薩在這裡意猶未盡,所以進一步推展:「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仔細推究它的本源,雖然是凡夫在修五念門行,但它的根本是以阿彌陀如來作為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意思?就是給予極大的加持、強力的推動。

 

        下面得出結論:「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這句話特別有力量,是淨土門非常核心、骨幹的話。這句話說得毫不含糊,只要是往生到淨土去的,不要說是在穢土、要往淨土去的,即使是已經到了淨土的,彼佛淨土的菩薩人天所起諸行,比如說供養他方諸佛、度化十方眾生、聞法證悟等等,這些都是由於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作用:這是結論。

 

        「何以言之?」為什麼這麼講呢?然後從道理來說明,「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你看這句話多有力量,如果不是佛的力量的話,四十八願不成空的了嗎?不就沒用了嗎?四十八願的第一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極樂淨土沒有三惡道,這是誰的力量?顯然是阿彌陀如來的力量,是他的願力。如果不是佛的願力,這條願不就沒有用了嗎?如果靠我們自己修行,滅掉三惡道的因,到了極樂世界才沒有三惡道的果,就顯示不出這個願了,這個願就毫無意義了。所以這個道理是「極成」的,沒有任何破綻,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如果不是佛力,四十八願就是空談;既然有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佛力。曇鸞大師這種解釋特別有力量。

 

        接下來說「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四十八願太廣泛了,就不講那麼多了,就拿三條願來說明怎樣「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根據《往生論》原文提出的疑問,曇鸞大師抓住了這個「速」字。在《往生論》裡,解釋完五念門、五果門之後,給出結論:「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到此,整部《往生論》就接近尾聲了,最後說:「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捨願生偈略解義竟。」所以這對問答是最後的結論。曇鸞大師就這句話,看到「速」這個字是字眼,所以抓住這個字提出問題,然後把淨土門的根本教理展發出來,所以這個字非常重要。

 

        為什麼就這個「速」字能提出這樣的問來呢?如果就龍樹菩薩《易行品》來講,他還沒有講到「速」成佛,但是講到「現生不退」,就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那個意思,但是說得不分明。之所以《往生論》在《易行品》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是因為它提出了往生淨土的目標——淨土的得益是「速」成佛,這就顯示淨土法門超越一般法門。通途大乘佛教,一般是在此土不退轉;《往生論》把目標轉移到淨土,願生西方淨土。這樣好處在哪裡?就在於快速成佛。所以,目標、方法、利益都顯示出淨土門超越一般法門。

        曇鸞大師對這個「速」提出問題,然後「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這是將《往生論》的原文表面上的意思列出來。但這句話很容易一帶而過,就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快速成佛,這樣還不能把它甚深的義理顯示出來。所以曇鸞大師就用一個「然」字來轉折——不要看是這麼簡單,這裡面是有甚深意義的。「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所謂「核求」,就是仔細、詳盡地推演、尋求、核實它的根本。因為自利利他五門行很容易被理解為眾生這邊的修行、作業,以為是眾生這邊的行為使得速成佛,如果這樣,就有一個疑問存在。所以曇鸞大師提出這個問題是很有深度、很有眼力的,這就是菩薩、祖師讀經論的眼光和一般人不一樣。

 

        五門行很殊勝,是相對於通途大乘佛法所講的六度萬行來講,這是很簡單的。五門行,第一是禮拜門,禮拜阿彌陀佛;二是讚歎門,稱彼名號;三是觀察門,觀二十九種莊嚴;四是作願門,作願往生西方;五是迴向門,迴向給一切眾生,共同往生淨土。雖然五門行很殊勝,但如果從形象來講,它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萬行,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相比,顯然是單薄的,不管是從難度上,還是所強調的智慧等等,都不如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都需要累生累劫的修行,成佛的時間那麼遙遠、漫長,簡單的五念門行怎麼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不就有疑問了嗎?所以這裡就抓住了根,尋根究源,追求它的「本」,就是「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曇鸞大師為什麼要「核求其本」?從哪裡來「核求其本」呢?是從《往生論》「利他」這兩個字裡面尋找線索的。不是說只是看到「利他」來找線索,而是因為曇鸞大師深刻瞭解五念門的根本原因,他總是從「觀佛本願力」來說明的,所以在解釋的時候就抓住「利他」兩個字先作一個鋪墊,然後再說明「本願力」和它的結構關係。

 

        曇鸞大師接下來說: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

 

        「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往生論》說「自利利他」,在佛經裡,「利他」和「他利」往往是互用的,好像意思差不多;但是曇鸞大師在這裡給它們作了詳細的分辨,說「他利」和「利他」談起來有左右。什麼叫「有左右」呢?從這邊看,這是左,那是右;從那邊看,這是右,那是左,互相之間有一種關係。比如,往這邊是進,往那邊就是退;往那邊是進,往這邊就是退。

 

        下面就說明,同樣一件事情,怎麼會「談有左右」。比如說,我的東西,我給你,從我的立場上講是「給你」。站在你的立場上要怎麼講?你要說「我接受」。這不是一樣的嗎?講的是一個意思,但是立場不同,表達方法就不同。

 

        「自佛而言,宜言『利他』」,如果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是利益眾生的,是「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如果以眾生而言,是接受佛的利益,「這不是我自己的利益,而是佛給我的利益」,是「他利」。同樣一個「利」字,在不同的立場上,表達起來有不同的意思。

 

        「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所謂「自利利他」,如果完全講五念門自力的修行,應該講「自利」「他利」;現在是講佛救度眾生,所以要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他」代表眾生,佛來利益眾生。「當知此意也」,應當知道這個意思。

 

        下來給出結論。「利他」要談佛力,那怎麼談佛力呢?下面這句話就是曇鸞大師給出的結論: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這是毫不含糊的,等於把五念門行和五果門完全收縮在阿彌陀如來本願力裡面了。

 

        「凡是生彼淨土」是什麼意思呢?「凡是」是毫無例外。善導大師也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這也是從《往生論註》這裡髮根出來的。「凡是」,無論是善人、惡人,智慧的、愚癡的,凡夫、聖者,不往生便罷,只要往生淨土,都是靠阿彌陀如來本願力。這些話都很懇切。不是說「我是出家眾,我是勇猛修行的,往生也靠一點我自己的力量吧」。

 

        「凡是」兩個字貫穿到後面一句,「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不僅是此土往生彼土的,而且彼土菩薩人天所起的一切行,都是因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諸行」代表什麼呢?菩薩自利利他,不管是自利之行,還是利他之行——不論是他自己成佛之行,還是度眾生之行;不論是上求佛道,還是下化眾生;不論是在西方淨土得利益,還是到他方世界去供佛、度化眾生,只要他有所作為、有所進益,一切都是「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看這些用詞,「凡是」「諸行」「皆緣」都是總括性的詞,就是沒有一個遺漏的,都是倚仗、仰靠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緣故。「談佛力」,就把這個總結論展現出來了。

 

(待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