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演講摘錄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演講摘錄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母豈不愛子,子豈不愛母,因迷而隔,因悟而親。

信知此理,自然母子相親,心心相印,函蓋相合。
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眾生未求之時,彌陀已給。
信知此理,慚愧感恩,天性自然,憶佛念佛,念念不捨。
如失子認父,如浪子歸家。非感恩,非不感恩。
如「謝謝」二字,謝謝母親與謝謝外人,其心迥異,天性自然故。
子若求母,徒令母悲,不以母為母,以為外人故。
眾生求彌陀,徒令彌陀悲,不以彌陀為大慈大悲故,不以彌陀為我願行故,不以彌陀與我一體故。

 

       「母豈不愛子」:當母親的一定深深愛著她的兒女,母愛是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是天性自然的,所謂「女人雖弱,為母則強」,為了愛兒女、保護兒女,甚至犧牲自己生命也要來保護他。

 

       「子豈不愛母」:兒女也是天性自然會愛母親,之所以母不愛子或子不愛母,是「因迷而隔」,因為不曉得這是我的母親或不曉得這是我的兒女,如果曉得,自自然然就有親密的關係,這種親密是天性自然,不必加以訓練培養或其他的造作。所以說:「信知此理,自然母子相親,心心相印,函蓋相合。

 

       母親的心合乎愛兒女的心,兒女的心也合乎愛母親的心,所以心心相印為一體。「函蓋相合」,函是盒子,蓋是蓋子,圓的盒子必須圓的蓋,方的盒子必須方的蓋,圓的盒子方的蓋或方的盒子圓的蓋,就函蓋不相合、彼此不相應。

 

       「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在我們還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造罪造業、受苦受難一直流轉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準備解脫的功德力量,為我們準備有個不輪迴而且快速成佛的環境,所以說眾生不知之時,彌陀已備。

 

       「眾生未求之時,彌陀已給」:在我們還沒求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已經預先給了我們,好像兒子不曉得的時候,父母已經為他的生涯在做完美的規劃;兒子長大還沒有祈求父母時,父母已經把家產統統登記在兒子的名份上,想想看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修行,是我們合掌向祂祈求、向祂拜託的嗎?不是!是祂主動,不經過我們的祈求、拜託,是祂發願修行在先,我們念佛願生在後。阿彌陀佛發願修行除非祂還沒成佛,如果還沒有成佛,當然就沒有萬德洪名,也沒有清淨的極樂,我們也就沒有這一句萬德洪名可稱念,能消業障、增福慧、往生成佛。而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所以在我們不知不求時,阿彌陀佛已完全給我們了,在那裏?當然就在這一句彌陀名號,在這易行道的本願稱名。

 

       「信知此理,慚愧感恩,天性自然,憶佛念佛,念念不捨。」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便罷,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就會非常慚愧,怎麼慚愧呢?就是不曉得怎麼講對不起,阿彌陀佛居然您十劫成佛以來,一直伸著金手在呼喚著我們,在等待著我們要接引我們,眼睛張大在觀察十方世界有沒有誰念佛?耳朵豎起在傾聽十方世界有沒有誰念佛?可是我們這個十方世界的業障種子十劫以來居然到今天今世今日才曉得彌陀的救度,所以就有一種對不起彌陀,向彌陀抱歉,慚愧懺悔,從今就對彌陀的恩賜感恩、感激,而無以形容的感受,那時就會天性自然的憶佛念佛而念念不捨。

 

       所謂「天性自然 」,就是一心歸命,徹底放下,全身靠倒於彌陀的救度,此後只要天性自然的專念這句彌陀名號,在專稱彌陀名號當中,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不需要其他的造作功行,自自然然的、天真浪漫的、無我的、全身心靈的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也無所謂實相念佛、觀想觀像念佛,這些都不需要,如果還需要這些就不是天性自然,那就是以自己自力的累積跟阿彌陀佛作條件性的交換,以這些來迴向所以阿彌陀佛您應該要救我了。

 

       也無所謂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無所謂心清淨不清淨。了解彌陀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就像母親生下了兒子自自然然的出自內心天性的母愛,甚至為了愛兒女而犧牲生命,為兒女撫養教育,每一天工作賺錢都是為了兒女,所以父母跟兒女、兒女跟父母之間是天性自然的,不需要有某種條件也不需要準備任何條件才能成為父母兒女的關係。所以父母思念兒女,兒女想念父母是天性自然,我們憶佛念佛也是這樣天真浪漫、天性自然的,而且念念不捨、不夾雜、不間斷。

 

       「如失子認父,如浪子歸家。非感恩,非不感恩」:好像從小失去的兒子,有一天長大突然跟親生父母相認了,那是發自內心跟對方就有的親緣名份關係,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外人,所以沒有父母兒女的那種感受。又好像流浪在外的兒子,有一天回心轉意回到家來,誰會阻止他,因為這是他的家呀!而且自是不歸歸便得,阿彌陀佛永遠伸開雙手來迎接他,父母永遠都倚閭盼望,望眼欲穿,在這當中無所謂感恩也無所謂不感恩,這是很難以描述的。

 

       「如『謝謝』二字,謝謝母親與謝謝外人,其心迥異,天性自然故。」:我們在外,缺乏十塊錢,人家給我們十塊錢,我們向他說聲「謝謝」,母親節到了,我們也說:「謝謝媽媽,母親節快樂」,這種謝謝母親與謝謝外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對外人說謝謝非說不可,有恩必報,可是對父母即使說了謝謝就能夠表達了嗎?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我們,也像是那樣,固然感恩於彌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是無所謂感恩無所謂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內心而發之於稱名,一心歸命,全身靠倒,跟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隔閡、沒有條件,好像父母兒女間是非常親密、非常直接的關係,沒有假藉其他的條件。

 

       「子若求母,徒令母悲,不以母為母,以為外人故。」兒子如果客套的、客氣的向父母請求拜託,就像外人的這種心態的話,那麼做父母的就悲傷了,好像突然間失去了兒子,兒子不是自己的兒子了。

 

       「眾生求彌陀,徒令彌陀悲,不以彌陀為大慈大悲故,不以彌陀為我願行故,不以彌陀與我一體故。」: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也是這樣,我們只要天性自然的、天真浪漫的,一心歸命,全身靠倒,此後專一稱念彌陀,念念不捨,無所謂求無所謂不求。曉得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 迴向所有功德給我們,在這當中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此後就專一稱念彌陀佛名,自然的稱念彌陀佛名,不夾雜、不間斷。如果眾生有求彌陀的心態,豈不是跟彌陀隔了一層,不與彌陀一體不離?為什麼?阿彌陀佛本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是這樣,在我們還不知道時,阿彌陀佛已為我們準備,在我們還沒祈求時,阿彌陀佛已給了我們,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接受、支取彌陀慈悲愛心的禮物。

 


(摘自二○○九年五月十七日「第十八願善導釋」)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