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六篇 淨宗特色
本願稱名
  1. 本願有兩種,一種是「因本之義」,一種是「根本之義」。就「因本」來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本願;現在我們講的是「根本之義」,四十八願當中,如果尋求哪一願是根本?只有「第十八願」。
    無論是《無量壽經》或是祖師的傳承,譬如龍樹菩薩《易行品》所談的本願內涵,或是天親菩薩《往生論》所講的本願,或是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所講的本願,或是善導大師《觀經疏》以及《四部五卷》所講的本願,都是指第十八願,而不是其他的願。因此,我們只要談本願,就是指第十八願。
    一般人之所以會誤解,是因為他們不是專研這個道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無量壽經》裡面有一段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裡就有談到「本願」兩個字。同時又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這一段的意思是在講四十八願中的哪一願呢?當然是指第十八願,而不是第十九願。「成就文」、「流通文」也都是在講第十八願。可是如果對方的理解還沒有到達一個程度就無法了解,當他到達那個程度時,只要善知識稍微一點撥,立刻就通了。


  2. 本願有「廣」、「略」、「要」之別;「廣」就是總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願;「略」就是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結論之處所舉出的三個願──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要」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四十八願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願,只要有第十八願,「廣」也好,「略」也好,統統都涵蓋在當中了。


  3. 善導大師依據淨土經論所闡明之淨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八字。亦即:善惡凡夫,得生報土,唯依本願,稱名念佛。


  4.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言之「乃至十念」的念佛,在四種念佛方法之中,既非實相念佛,亦非觀想、觀像之念佛,而是「稱名念佛」。釋尊於《觀經》親自解釋「十念」為「十稱」,亦即《觀經》言: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之「念佛」即是實相、觀想、觀像或心念之念佛,他此時之根機只堪行「稱名念佛」。彌陀之本願乃是為救度一切根機之「十方眾生」,故其中之「乃至十念」必是「稱名念佛」,否則上述經文之「下品下生」之眾生將漏於彌陀本願無法往生,十八願則無法成立矣。故「念」即是「稱」。


  5. 「本願稱名」:本願即是四十八願中之根本願──第十八願,此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本願大意是:十方眾生,願生極樂,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十方眾生」即是「一切善惡凡夫」。「乃至十念」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稱名念佛」,長命之機則上盡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機則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總之:不論何人,願生極樂,只要念佛,則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簡言之,即是「念佛乘佛願,必生極樂國」。信者信此,行者行此。這是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願力。


  6.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易行品)
    第十八願中「乃至十念」的「十念」是指稱名念佛,這是根據哪裡而來的呢?第一位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清楚地說明第十八願就是稱名,同時也指出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才是本願。龍樹菩薩完完全全把「第十八願」定為「本願」,把「乃至十念」定為「稱名」。
    我們這個法門依據這個判定是非常有力量的,因為龍樹菩薩最權威,沒有人能夠否定,「本願稱名」這四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顯露在這裡。


  7. 「本願稱名」之義,龍樹菩薩於《易行品》釋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此之「本願」即是指第十八願,「稱名」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乃至十念」,「自歸」即是第十八願所言之「欲生我國」,亦即「願生彼國」;如是之人,即時入必定(正定聚),故勸「常應憶念」。


  8. 「本願稱名」之義,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繼承龍樹菩薩而標示於「易行道」言:「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佛因緣」是指第十八願,因為一切善惡凡夫,願生淨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之力故。「乘佛願力」即是「乃至十念」 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願力故。


  9. 曇鸞大師於《往生論註》之結論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緣」;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緣」,亦非「乘佛願力」,不得往生。


  10. 何以「十念念佛」之眾生,便得往生?因為「念佛」即是「緣佛願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論註》之結論總結而言:「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攝護念佛人之「彌陀願力」)可乘,當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11. 因為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儜弱怯劣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但念佛皆往生。「但念佛」並非排斥其餘修行,而是欲生彌陀淨土,不依靠自己修行之力。
    若論敦倫盡份,閑邪存誠,持齋戒殺,濟貧扶弱,隨緣隨力行五戒、十善、六度,乃是深信因果、願生極樂的淨土行者分內之事。
    只是欲生彼國之人,應該首先知道眾生善惡雖然輕重不等,彌陀佛心卻是平等普濟。若能如此體悟,則善機感念佛德更加力行善事以報恩,惡機蒙佛救度自能洗心革面以行善。故生起真正報恩、行善的力量,其根源來自對彌陀大悲的觸動。


  12.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13. 本願念佛,罪人尚得滅罪往生,何況聖人!本願念佛何以既如此簡易、又如此殊勝?皆由彌陀願力弘深之故,故一切法門,皆無過於念佛。此法簡易圓頓,信即往生,以其易故,世人甚難信受。


  14. 淨土宗的特色就是「本願稱名」,不是三學念佛,也不是六度念佛,而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本身就合乎彌陀的本願力,彌陀的本願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眾生人人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難免妄想雜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沒有文化不能深入經藏,即使他還是凡夫心無法發菩提心,即使他沒有修習三學六度,統統都能夠往生。
    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彌陀佛名本身就具足能夠消除我們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夠橫超三界六道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的功德。因為這樣,才能夠讓任何的眾生、任何的根機都能夠平等的、無條件的往生到涅槃的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本願稱名」。


  15. 《大經》中所談的「三輩」不是指往生之後有「三輩」,這「三輩」的意思是指修行的根機可分為三種,雖然根機有三種,但往生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本願稱名」。善導大師解釋「三輩」時說:「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這說明眾生根機各有不同,但要往生的話,一定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16.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17. 如果講阿彌陀佛的本願,卻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是完全徹底放下、全身靠倒,卻要修其他的法門來迴向,就不是本願;或雖念佛,可是有種種的條件要求,譬如要理一心、事一心、要功夫成片、要念到清淨心,這樣也不是彌陀的本願稱名。


  18. 細檢吾心,何有善根可迴向?虛假不實,污穢不淨,是吾人之實相;舉止動念,不離五欲;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宗祖言:「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若不乘彌陀願力,必將曠劫常流轉。若可迴向者,唯有本願稱名之功德,可以平等施一切,同發願生心,往生安樂國,現生增福慧,臨終蒙來迎。


  19. 阿彌陀佛將祂所有的功德化成這一句名號迴向給我們眾生,所以這一句名號蘊含了阿彌陀佛的所有光明。因此,我們凡夫以微小的心來稱念這句光明名號,就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結合、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結合,豈不是我們身上的光也隨著阿彌陀佛的無量的光明而遍滿無量宇宙。


  20. 以佛德來講,佛德是無相,沒有聲音語言,也沒有符號文字的,是聲聞、緣覺、菩薩所難以思議的。但是阿彌陀佛把這實相無相的全部功德化成為一句有相的,有聲音語言、有文字符號的「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凡夫用眼睛可以看,用耳朵可以聽,用嘴巴可以稱念,這就是阿彌陀佛所選擇的本願,也因為有這本願的稱名,才能徹底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十方眾生只要稱名就好。


  21.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第十八願成就文)──此二句貫通上下,雙明彼佛成佛之功用,及眾生往生之理由。由彼佛成佛,故本願不虛;由本願不虛,故稱念必生。


  22. 每一尊佛之所以成佛都各自有祂的本願,只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有別於其他諸佛,是十方諸佛所沒有,是超越於十方諸佛的本願。所以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後,依祂的本願所成就的大力就特別的殊勝廣大、弘深。


  23. 我們都是貪瞋痴的凡夫,一點煩惱都沒有降伏,更不用說斷除,可是我們只要稱念六字洪名就能往生無為的涅槃極樂報土,那絕不是我們有什麼稱名功夫,也不是我們有何種修行力量,都不是假藉這一些,完全是由於「法」的功「德」,這個「法」就是指「阿彌陀佛」。


  24. 所謂「易行道」之所以易,是因為彌陀本願稱名,如果不是彌陀本願稱名就不易,同時易的本身有殊勝的功德,因為能夠在現生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之時,就已經預入不退轉的果位,所以易行的本身是方法容易、功德高超。


  25.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26. 如果講阿彌陀佛的本願,卻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是完全徹底放下、全身靠倒,卻修其他的法門來迴向,就不是本願;或雖念佛,可是有種種的條件要求,譬如要理一心、事一心、要功夫成片、要念到清淨心,這樣也不是彌陀的本願稱名。


  27. 不論聖凡善惡,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得平生業成,這當中並不需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也沒有要求要斷見惑、斷思惑,成事一心、理一心,才有這種功能,全都不需這些,而是只要稱名,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的就得蒙佛救度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可以了,為什麼?因為功德全都是來自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之故,所以說一切皆來自於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


  28. 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業,有沒有布施、布施多與少,跟往生都沒有關係;持戒清淨不清淨,跟往生都沒有關係;有沒有禪定的功夫,念佛的時候心中有沒有妄想雜念,心中清不清淨,跟往生也沒有關係;有沒有開大圓鏡智,或者明心見性,跟往生也沒有關係;有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萬行,跟往生也沒有關係。跟往生有關係的是什麼?是稱名。


  29. 阿彌陀佛又稱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意思是法界所有功德,不管是五戒功德、十善功德、聲聞的功德、緣覺的功德、三賢小聖的功德、十地大聖的功德、所有諸佛的功德,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所以叫做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稱念佛名自能招來佛的功德,領受佛的功德,因為佛名與佛德互相融通一體不離,猶如按電燈開關,自然招來一片光明;不需造作,不用勉強,我們只要念佛,自有佛德在身,佛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


  30. 我們只要以我們凡夫的嘴巴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成為往生的正因,往生的功德資糧就完全具備。由於這一句名號不是普通的聲音,是有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在裡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功德在裡面,所以「口稱」成因是由於「法德」。阿彌陀佛因地兆載永劫所積植的菩薩無量德行而成就正覺的這句名號,目的就是要讓十方眾生來稱念來往生,所以說「口稱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稱。」


  31. 阿彌陀佛的本體以及祂的佛名是在一起的,離開了阿彌陀佛本體就沒有六字名號,因為六字名號是本體所成的,而這句名號之外也沒有阿彌陀佛。想想看,如果沒有這句名號的話,我們要怎樣跟阿彌陀佛接觸?要怎樣跟阿彌陀佛互動?阿彌陀佛浩浩蕩蕩存在宇宙當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可是若沒有了這一句名號我們就不能跟祂溝通,就好像電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若沒有管路、沒有頻道、沒有開關,則接不上線。所以說「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32. 「失念稱名」意謂:因造惡之報,而臨終苦逼,遇善知識之教,苦逼心亂之當下稱名念佛。因此,具足十念之稱名,一生造惡之罪人,亦得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往生極樂淨土。
    雖然有口稱,但是行者本身三業無功,雖三業無功的念佛也能往生,這正顯示往生的功德、功能,不在眾生這邊,完全在彌陀那一邊,眾生只要稱念彌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願的力量必然會使這個即將墮入地獄的人往生,這就是所謂的「完全佛力、絕對他力、毫無自力」。


  33. 阿彌陀佛為我們所成就的這種只要稱名就能夠往生的易行方法,就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就是三業無功,全憑佛力,不假藉我們眾生的造作、不假藉我們眾生的功德功夫來往生,完全不靠這一些,只要我們稱名念佛,名號的功德就能夠單獨的、自然的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稱名念佛,稱名的本身就能夠讓我們到達極樂世界,這就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34. 佛心雖平等,根機有親疏;本願及三緣,唯攝取念佛。


  35. 「本願稱名」:專稱彌陀佛名是根據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本願」的稱名才是淨土宗的特色。


  36. 「稱名」是彌陀的本願,是彌陀對我們的要求、規定,對我們來講這種要求可以說毫無壓力,讓我們知道並沒有門檻。


  37. 南無阿彌陀佛之六字洪名不可思議,非迷悟善惡、信疑自他之法,是依「凡稱念者必迎生極樂」之彌陀誓願。


  38.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禪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經藏、廣學多聞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發四弘誓願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們往生是靠彌陀的願力,靠這一句名號的佛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們淨土宗就是「本願念佛」,靠阿彌陀佛根本願的願力而往生。


  39. 第十八願是「根本願」,也就是「稱名願」。為什麼稱名是「根本願」?因為「名即體」,這句六字洪名就是阿彌陀佛本身,只要碰到這句名號,就跟阿彌陀佛結合為一,這就叫「機法一體」。


  40. 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五戒是諸功德之一,十善也是諸功德之一,三學、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都是修諸功德之一,各個都有其因所感召的不同的果,如果不迴向往生,當然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第十八願「稱名念佛」則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41. 「乃至十念」是上至一輩子,乃至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稱十聲、一聲、一念也都能往生,也就是「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這兩句話,這個叫做「本願稱名」。


  42. 「往生」彌陀淨土是果,他的因就是「信心」和「稱名」;而「信心」不在「信心」的本身,是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所以往生的因是「稱名」,信是「信稱名」。總結來說,往生的正因是「稱名」,本願就是在講「稱名」,「本願稱名」就是我們淨土宗的骨幹。


  43. 雖然根機各不相同,不過,只要對「機」與「法」有體會而不改變的話,那就是「機法深信」。
    所謂「深信」,就是不會變,體會深的人固然不會變,體會淺的人也不會變。最基本的就是願生稱名,深信「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任何人都必定往生」。所以,即使未學淨土的教理,他只是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照樣往生;即使他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也沒有去想機深信、法深信的內涵,他只是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照樣往生。所以往生最基本的是願生和稱名,所以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44. 我們這個法門對精進、懈慢的定義,和聖道門是不一樣的。以本宗的行人來說,本願稱名就是精進;如果不是本願稱名,即使發菩提心修諸萬行、累積功德,從早到晚精進的修行也算懈怠。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
    所以《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能夠「謙敬聞奉行」就是精進,如果對這個法懷疑不信,再怎麼樣都是懈怠,為什麼?因為他有憍慢之心。以憍慢之心來修諸功德,跟這個法門來比較都是懈怠不是精進。


  45. 「念佛三昧」有兩種,一種是「聖道門」的念佛三昧,這是以念佛為方便、工具,而達到定的境界;另一種是「本願稱名」,本願稱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即使是以貪、瞋、癡、散亂的心稱念彌陀名號,沒有達到定境,也是念佛三昧,因為他是依據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知道只要稱名必定往生,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這樣的念佛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了。


  46. 所謂十聲稱名具足願行,並非稱念之時才具足,是所稱之名號本身即具足願行,今信而稱之,故十聲的稱名當然亦具足願行。譬如波之潤物,並非成為波才能潤物,而是本來水就具有潤物的作用,此作用波亦具足,故波能潤物。


  47. 稱名念佛為什麼是正定業呢?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叫做「本願法門」,我們的念佛就是「本願稱名」。


  48. 念佛是彌陀本願所誓言的,是彌陀本願之行,其他之法不是彌陀本願所誓,是在彌陀本願之中所沒有的,所以善導大師才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不說修其他的行。
    也就是說,本願除了「稱彌陀佛名」之行,沒有其他,而且是一向專稱,不摻雜其他之行。所以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就是「本願稱名」。


  49.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建立淨土,根本目的在於救度一切善惡凡夫,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彌陀報土,速證正等正覺。為達此目的,成就萬德洪名,令眾生稱念,誓言:若稱念我名而不得往生,誓不成佛。此是彼佛大願之根本,稱為「本願」。淨土宗強調稱名為往生根本方法,獨稱「正定之業」,正是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規定。總之,順彼佛本願,乘彼佛願力,必得往生。


  50. 不論何時何地何緣,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也都必往生。既然命促之機,一聲一念之處亦得往生,可知並非以稱名累積功夫,非以自己稱名之力往生,是本願名號之力使信受念佛之人往生。


  51. 極樂淨土是毫無貪瞋愚癡之苦惱的世界,是彌陀本願酬報的「無為涅槃」之報土,以一切凡夫,乃至三乘之諸善因緣,無法得生;故唯以彌陀本願念佛之一因方可得生,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除此本願念佛之外,其他非正因。


  52. 淨土法門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報土」;方法非常簡易可行,就是「本願稱名」。人人可修,人人可證,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亦即所謂的萬人修萬人去。
    稱名,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賢、不肖都做得到,而「稱名」本身就是依靠彌陀的本願力,現生蒙受彌陀光明護佑,臨終復蒙彌陀現身來迎。所以,只要我們依「本願稱名」,往生就已經決定了。


  53. 一個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的人,可說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如果捨去了這麼簡易又殊勝的法門,善導大師就非常為他擔憂而且感嘆的說:「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也就是說,依本願之稱名決定往生,不依本願之稱名,就不一定決定往生了。


  54. 佛去世後的五濁凡夫,因濁惡不善,為煩惱賊所害,五苦所逼;如斯苦者,猶如溺水之人,常沒常流轉,是彌陀悲愍,為其建立本願完成淨土急須救度的對象,所謂「彌陀本願、凡夫正機」;易言之,彌陀之本願是以救度五濁末世,為煩惱賊所害苦惱不堪的我輩凡夫惡人為目的,若不以救度如斯苦惡之機為急務,則佛之悲願不夠圓滿,而眾生之沉淪永不超升。然而阿彌陀佛之永劫的大悲願行,十劫以來的不停招喚,正是以救度如斯惡機為急務。


  55. 臨終之人,只念了十聲、五聲或者一聲,他就斷氣了,這樣他也能夠往生。以此彰顯,短命少念,甚至作惡、未曾學佛之人,都能夠往生,何況我們今已學佛、平生多念,而一生長命念佛的人,哪能不往生的呢!所以是以這一種「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以少攝多」、「以惡攝善」、「以短命攝長命」,來彰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有希望能夠往生;這也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至極,而且智慧無量,能使我等凡夫但以「只要稱名」便能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而往生彌陀報土。


  56. 學習我們這個法門要清楚,只要稱名,現在就已經是往生決定的身份,就已經是給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


  57. 若不知本願之理,誤認稱名只是眾生本身之虔誠努力,則信心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從發起。今為建立正信,探根求源,故說「本願稱名」,使知:彼佛本願是眾生稱名之來源,眾生稱名是彼佛本願之實現,生佛相感,因果相順,是故必得往生,萬無一漏,所謂「萬修萬人去」也。


  58. 極樂世界是酬報法藏菩薩因地四十八大願,以及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的無量德行而成就的無為涅槃的淨土,以我們一切凡夫乃至三乘的聖者所擁有的諸善的功德、因緣,是不能夠往生。只可以以阿彌陀佛這一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本願稱名念佛,以這一個因才能夠往生。


  59. 念佛無論「何時」、「何地」、「何人」,修之極易;與此相對,諸行非任何人都能,只限於上根利器者,或特定之人。然阿彌陀佛為平等、普遍救度一切眾生,故唯以易行之稱名念佛為其本願。


  60. 不管任何人,男女老幼,健康的、生病的,平生的、臨終的,甚至是動物、中陰身,乃至地獄餓鬼眾生都能念佛。稱名念佛是既方便又沒有忌諱,任何時間、地點,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念佛。也就是說不論白天或晚上,不論大殿、客廳或房間、廁所,乾淨或不乾淨,也不論做任何事情,當下起念佛的念頭,都能夠念佛。
    這樣的念佛,並不會因為它是這麼的容易,功德就比較小,不是的。因為所念的這一句是萬德洪名,而這一句萬德洪名,是名體一如,因此只要起心動念,只要張口稱念,當下就能夠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功能,可以說「易行中之易行,無如本願稱名」。任何易行道之中,沒有比稱名念佛更容易的。


  61. 真的進入彌陀本願的人,會展現念念不捨的念佛,會符合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願生極樂念念不捨,而且對他來說,這個世界唯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真實。當我們仰慕真實時,自然會心心念念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