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第五篇 淨土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
  1.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就是專講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我們有功德、沒功德,善惡多、善惡少,都另當別論,只要有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那麼人人都能往生,人人都能成佛。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都可行、人人都可證的。


  2. 真正的淨土法門是講彌陀的救度,是要眾生隨順彌陀的救度的,那要如何隨順呢?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是隨順彌陀的救度了。


  3. 我們只要接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本身就跟阿彌陀佛的這句名號以及他的光明智相互相契合、互相隨順了,所以,從彌陀那一邊來講是佛名佛義,從我們這一邊來講是信受奉行,所以名義信行、信行名義兩兩互相在一起,所以說兩兩相即。


  4. 內心因為對彌陀的救度了解跟信受,自然就會顯現在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之上;如果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彌陀救度,而只是一種頭腦中所了解的概念而已。


  5. 對於彌陀救度的法門我們要「信受」,「信」就是相信,信客觀的事實,而不懷疑。可是如果不了解道理的話,要我們不懷疑是不可能的;道理了解了,自自然然會在心中形成「信」,而不是要自己去起這個信、勉強發這個信。
    那要如何信呢?就是多看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多聽我們出版的光碟,這樣不去求信,也沒有勉強自己信,自自然然信就在心中了。信了之後,自然就會去受持,所以「信」是相信,「受」是受持,也就是相信彌陀的救度,受持彌陀的救度。


  6. 「十方眾生」是無所不包的,是無一遺漏的,每一個眾生都是彌陀救度的對象,每一個眾生在彌陀的救度之中,都有資格往生。只要他回心轉意,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他再怎麼樣深重的罪業,都能夠因彌陀的大願業力,都能夠因彌陀的六字萬德洪名,而罪業消除,都百分之百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


  7. 實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是法性,也是空性,是屬於涅槃寂靜、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學佛的修行人,不管你是學顯教、密教,不管是八大宗派的那一個宗派,目的都是為了證悟真如實相;真如實相是共同的目標,只是方法各個不一樣。
    我們淨土宗是念佛靠佛的救度,被救度到極樂世界,就能夠證入實相,猶如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忽然間大徹大悟,真如實相立刻現前,當下三明六通、百千陀羅尼完全展現。


  8. 對眾生來講,阿彌陀佛是救度眾生的佛,這個「救度」有特別的內涵。
    既然是談「救度」,就對象來講,就是平等而無差別的;就方法來講,幾乎是不講條件,幾乎是沒有門檻的,這個才能稱為平等救度。所以,救度必須是絕對性的,超越於講求種種對象、種種條件的相對救度。救度的愛心必須是徹底的、絕對性的、無窮盡的,它的能力也必須是徹底的、絕對的、無有不能的。
    這就好像世間良醫,他是只管醫治病人,他不去管病人是好人壞人、有罪無罪,只要他是病人,醫生就有這個義務,就有這個天職去醫治他;至於他有犯法沒犯法,有罪過沒罪過,那是警察、法官的事,是因果、閻羅王的事;對阿彌陀佛來講,阿彌陀佛是救度的佛,你是善人惡人、有沒有犯因果,阿彌陀佛不看這個,他只看你要不要回心接受我救度,若你要接受我的救度,我就救度你,不管你是善人惡人,不管你的身份條件,不管你有沒有智慧學問,不管你有修無修,這樣才是所謂救度眾生之佛。


  9. 彌陀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不論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願生極樂,專稱佛名(「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
    善導大師於「二河白道」形容彌陀之保證、彌陀之呼喚而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因此,凡是「專稱佛名願生」(一心正念直來)之人,則不應有水火濕燒之畏(不畏煩惱之意)。


  10.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救度的法門就是講無限的慈悲,因為是無限的慈悲救度,就不可能有條件,如果有條件的話哪算是救度?所以救度是徹底的、主動的、平等、毫無條件的,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這個樣子。


  11.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一定會稱名念佛。因為在他的心中,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下去,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


  12. 有信心必定是伴隨著稱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稱名的話,這種信心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說「我已經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虛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他會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並不是說念佛有什麼辛苦,或什麼著相,不是的!稱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興起來,歡喜跳躍地念也可以,這個會自自然然在心中產生的,「聽聞彌陀本願力,歡喜不覺稱佛名」,會不知不覺念出這句名號來。


  13.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運稱名便可。《大經》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長在一生)。《小經》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經文皆謂:聞說阿彌陀佛,信心發起之時開始,一生之間,唯執持名號之稱名念佛。此之稱名,亦是無造作,所謂「念佛以無義為義」。亦即「僧俗善惡不選擇,時處諸緣無拘礙」。


  14. 彌陀救度,既無條件,故不可以自己心情之如何來論彌陀之救與不救。心情乃是無常,遇緣而生,緣過則滅,緣生緣滅,本無實體;佛言「觀心無常」。尤其業障深重、煩惱熾盛之凡夫,易隨境轉,然而不管轉喜轉憂,皆無礙彌陀之悲救。因彌陀之救度,過去、現在、未來,皆猶如金剛,永恆不變之故。


  15.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白白地送給我們的,現在就完成的,這個就是「信」。
    所謂「白白送給我們」,現在就已經完成,在哪裡呢?在於你聞信之後只要相續稱名,短在十聲、五聲、一聲、一念,長在百聲、千聲、萬聲,若一日、若七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乃至十念」。
    這個「念」自然含「信」與「行」。「信」,就是信彌陀救度;「行」,就是稱彌陀佛名,就這樣。所以說沒有任何條件的。
    沒有時間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間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現在要斷氣了,要死了,現在才聽到彌陀的救度,這個時候,嘴巴、舌頭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那最短最短沒有比心中這麼一念更短的吧,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這麼最短的時間,當下死、當下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壽命延長的話,自自然然地就會憶佛念佛、稱名念佛,這個時候,就演變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輩子的念佛,就會這個樣子。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時間、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時間、精力去稱念這句名號,不會在這句名號之外間雜其他的修行法門。


  16. 阿彌陀佛跟我們有很多約定,歸納起來有三個約定:第一個約定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
    第二個約定就是「光明攝取」的約定。《觀無量壽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意思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大宇宙的無礙的光明,目的在何處?在於攝取念佛眾生。人只要念佛,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照耀他,使他消除業障,增長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使他驅除病苦,延長壽命;一直到他臨終,永遠不捨棄他,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約定。
    第三點的約定是什麼?在《阿彌陀經》談到,一個專心一意,專一不雜的執持名號的念佛人,不但一生當中受著彌陀光明的攝取保護,而且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帶著他的蓮花,率領著清淨海眾,浩浩蕩蕩、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來到他的面前,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臨終接引」的誓願。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勝,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講苦修苦行的法門。


  17. 至心信樂的「樂」,破音讀成「ㄧㄠˋ」(要),「至心」就是真心的意思,我真的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樂」就是喜樂、歡喜、喜愛,我喜愛極樂世界,想要去極樂世界,這叫做至心信樂;也讀作至心信樂「ㄌㄜˋ」(樂),就是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我的生死可脫,成佛可期,所以我很歡喜,有這個歡喜,所以叫做信樂。
    有至心信樂的人,他就會有一種心境,就是善導大師說的「念念稱名常懺悔」。為什麼呢?因為知道我們是凡夫,業障非常的深重,煩惱非常的強盛,但是偏偏沒有辦法降伏,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沒有辦法脫離苦海。所以他在念佛的當中,內心之底就存有一種懺悔的念頭。若內心沒有懺悔的念頭,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念佛人了,因為不合乎這種邏輯性。
    所謂邏輯性,意思是說,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造業造罪,生生世世以來,欠別人很多,沒有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只有阿彌陀佛包容我們,沒有嫌棄我們,不跟我們計較,甚至於把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沒有條件、平白地全都送給我們。若了解這個道理,心境就會轉,心境如果轉了,就會有一種懺悔的心,就會更加柔軟,覺得自己很卑賤,明知應該要如何做,但偏偏卻做不到,所以在念佛稱名當中,就都有懺悔的念頭在裡面,這就是「念念稱名常懺悔」。在這懺悔當中,又有喜樂、安慰、歡喜的心情,因為他知道雖然自己現在是這樣的業障深重,卻不會墮落下去,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救度。
    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則雖懺悔,就無法同時擁有喜樂的懺悔、安慰的懺悔。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是這樣,心中一方面有懺悔,一方面又有歡喜,懺悔有多少,歡喜就有多少,邊懺悔邊歡喜,懺悔跟歡喜都在一起,自然會有這樣的心境。


  18. 佛法所講的「信」,是信四諦、十二因緣,是信六度萬行,依照這個去做,能夠讓我們超越輪迴、離苦得樂,甚至能夠證得菩提,也就是成佛,所以說「於實德能,深忍欲樂」,「深忍」就是深信不疑。
    佛法的信有一個本質,就是心淨,也就是心向著解脫的方面去喜好、盼望,而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八正道,不是為了五欲的,也不是希望下輩子享受人天果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信就有污染了,所以叫「心淨為性」。因此,佛法所講的信,也叫「淨信」──清淨的信心,所信的對象是真實的,有功德的,能夠拔苦與樂,能夠離苦得樂,能夠成就菩提。這是佛教通途教理對「信」的定義。


  19. 淨土宗對「信」的定義是什麼呢?是「信受彌陀救度」。因為彌陀的本身是「實」,是真實;彌陀的本身是「德」,具足萬行、萬德;彌陀的本身是「能」,能夠讓我們離開娑婆、往生淨土成佛。
    所謂的「真」,以聖道門來講,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到了淨土法門,就獨有彌陀才是真。也就是說「世間虛假,唯佛是真」。


  20. 信心決定就是被彌陀救了,信心決定之人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其內容是機法二種深信,此信心是初後不二,初後一貫,相續不斷;其位格是機法一體,佛凡一體,攝取不捨,住不退轉。故斷不至於改信外道邪教,猶如忠犬不認異主,孝子不認賊為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過著以王為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曇鸞祖師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得救的心情如是。


  21. 信心決定不只是一時感情的激動歡喜,更是深藏內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無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計度心)被彌陀真實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來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計度心成隨順心;疑無明不在,此心安穩滿足;煩惱愈深,信心愈固,知彌陀為救煩惱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攝取中,過著想佛、念佛的生活。雖三毒不斷,五欲常起,然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獲得彌陀大愛,很想愛護他人;獲得彌陀大恕,很想寬恕他人;獲得彌陀大施捨,很想施捨他人。


  22. 淨土法門「難信」有約法與約機兩面:
    約法而言:凡欲成佛,應於多劫之間,廣修萬善萬行,累積成佛因行;因圓果滿時,方謂成佛,此是一般佛教之通則。然而淨土門,眾生不能自修成佛之因行,但信念名號,一念頓然圓成佛因,命終往生,證得涅槃妙果;此實超越世間尋常因果報應之理,是故此乃世間之人以常識很難相信之法。故元照大師於《彌陀經義疏》云:「今此法門,不簡愚智豪賤,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
    約機而論:一、自力心強固故:於往生之大事,應脫落依靠自力之心,而全托佛力。然而一切眾生,於恒河沙諸佛之處發菩提心以來,自力修行,已成習性,是故,捨棄自力心極難;因此,信受他力,全托他力,也是極難。二、求法心薄弱故:古德云:至堅者石,至軟者水,水能穿石。心源若徹,菩提覺道,何事不成?是故若有熱烈求法心,必能生信。然凡夫世俗心深重,求道心微弱,故信心難得,故說難信之法。
    雖是難信,然而易行,以行攝信,故言易往。大師云:「莫不皆乘……」又云:「一向專稱」。可知但能「一向專稱」即是「乘」,信心與報恩,自在其中,六字具足信願行三義,故「必得往生」。此是難信易行,以行攝信,信在行中。


  23. 不論知不知、信不信、學佛未學佛,只要念佛,其身便有光明,便能解冤結、消業障、增福慧,此乃自然之事,就像點火必燒,吃飯必飽。
    又,凡願生極樂者,皆得往生。我們即使未想往生,彌陀也非要我們往生不可;故眾生願生之心與彌陀攝生之心,兩者是自然感應道交的,所以,願生者必生,念佛者必生。如此知,如此行,不求信心決定,而決定之信自在其中。
    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而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愚癡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無常迅速,未決之間,不覺落入閻王掌中。


  24. 惡,有大惡,有小惡,可以說罪惡無邊。可是在所有罪惡當中,不相信彌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惡。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信了彌陀的救度,就能夠離開輪迴、往生成佛,將來廣度眾生。由於不信彌陀救度,就繼續六道輪迴,一旦輪迴六道,不但自己將來墮落三惡道受苦,即使離開三惡道,到了人間,也會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無惡不作,無作不惡。這豈不表示,眾生之所以繼續輪迴、造惡無邊,是因為不信彌陀的救度。


  25. 信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六度萬行之善,都不如信受彌陀救度之善。
    因為我們根機不堪,所修的六度萬行其實都是有為、有漏的,不能算為真正純淨的善;而信受彌陀救度,卻能夠往生成佛。佛本身是福德智慧兩相具足的,所謂「兩足尊」,往生成佛的話,不但自己不會去造罪業、危害眾生,反而能夠廣泛救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不信彌陀救度,是所有惡中之惡;信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26. 眾生之心皆是雜毒之心,眾生之行皆是虛假之行;唯有彌陀是清淨之心,真實之行。因此,不論眾生修行之力,只論彌陀本願之力。不依眾生的資格論生不生,應該就彌陀之本願問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27. 如果不專稱彌陀佛名、不願生彌陀淨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彌陀救度,就只是一種概念而已,學問上知道,頭腦中了解,但都只是概念。


  28. 念佛的本身就已經靠上了彌陀願力,念佛的本身就已經在領受彌陀的功德,你只要念佛,念佛的本身就已經獲得了彌陀的救度,就這麼簡單!沒有其他高深玄妙、奇特、奇異、不尋常的,都沒有。如果要高深玄妙,或者要有什麼境界的話,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這樣的法門就不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了。


  29.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一心靠倒,專稱佛名,那人人都能夠往生,因為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願,是往生的正因;如果三心二意,不靠他的大願船,而全靠或兼靠自己的修行功德,那就不一定能往生。


  30. 現在雖然我們壽命還沒到盡頭,人還在六道的苦海當中,可是已經註定不會再沉淪了,因為我們已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了。在這世間,不管你搭怎樣豪華的輪船過海,都可能會有危險,可是阿彌陀佛這艘願船永遠都不會有任何危險,因為這一艘船是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是阿彌陀佛在駕駛,服務人員都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所以必定到達彼岸,不會有任何的風險,所以我們就全憑彌陀救度。


  31. 善分世間善和出世間善兩種。世間的善以佛的眼光來看並非真正的善,只有出世間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出世間來講,就是「稱名念佛」。對此點,或許學其他法門的人會不認同,這是因為教判有別。
    以淨宗教判來說,「信受彌陀救度」是世間、出世間唯一的善,最大的惡就是「懷疑彌陀救度」。因為信受彌陀救度就會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將來往生淨土就完全超越六道輪迴了脫生死,宇宙當中就少一位造罪造業的眾生,而多一位廣度無量眾生的佛。這追根究底來講,是因為他信受彌陀救度,所以「信」是最高的善,對我們來講也是唯一的善。


  32. 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曾學過佛,也曾行善積德,但是因為沒有靠佛的力量,所以輪迴至今。因此就我們這個法門來說,真正的善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真正的惡就是對阿彌陀佛救度的懷疑。


  33. 佛說法的目的,是要使眾生領受,依教奉行,故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要我們不要懷疑,要絕對從內心徹底信受。懷疑會失去利益,信受則可獲得成佛的大利益;懷疑會繼續六道輪迴,依然造業、造罪,受苦就無量無邊,輪迴就無窮無盡。
    總括的說,懷疑阿彌陀佛之罪過,是所有罪惡中最大的罪、最大的惡。


  34. 要怎樣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呢?真正至心「願生極樂世界」,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已經坐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了。這樣的人,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有彌陀的本願力,所以不因我們煩惱重、罪業深、妄想多就不能往生。如果認為,雖然念佛,但是有雜念、煩惱,所以彌陀的救度是不定的,若有這種想法,就是懷疑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不是真正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
    同樣的,如果認為,道心很強、修行境界較高,而且行善積德,這樣往生較為可靠,有這種觀念的人,也不是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人。
    真正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會這樣想:雖然自己有罪業,但是罪業不能阻礙阿彌陀佛對我的救度;即使我有功德,但是這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也不增加分毫。


  35. 佛救度眾生的方法,有依神通來救度,有依光明來救度,有依名號來救度。阿彌陀佛就是以名號來救度眾生,阿彌陀佛名號的本身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也具足遍照十方無有障礙的光明,所以這句名號又叫做「光明名號」。
    我們專稱彌陀佛名,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永遠對我們「攝取不捨」,「攝取」就是保護救度,「不捨」就是一直到臨終都不離開我們,然後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而念十方諸佛未必有攝取不捨,何況十方諸佛不是諸佛之王,唯有阿彌陀佛才是諸佛之王。


  36. 阿彌陀佛是用「名號」度眾生,所以我們就以「專稱彌陀佛名」來信受彌陀救度。


  37. 我們的信,不是以我們自己的感受為標準,不是以我們自己的內心去產生信,始終都是以外在客觀的存在作為信心。譬如說台灣的臺北有一個101大樓,如果我們看過101大樓,腦海中就曉得有一個101大樓。所以外在客觀的101大樓是我們的信,我們信有101大樓,不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不是它本來沒有101大樓,是我們自己感受產生的,是它客觀有;所以是客觀有了,才有我們的信。


  38.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說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聞說阿彌陀佛」就是「聞其名號」;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領納在心中,就是「執持名號」。可是,阿彌陀佛是無形、無相、無顏色、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手抓不到,像這一種,我們要以心去領受。
    所以,真正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是「執持名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那一種主動、平等無差別的悲心,觸動我們的內心,當下我們內心的疑雲消除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了,疑心成為信心了,成為彌陀慈悲了,這種叫做「執持名號」。


  39. 祖師的闡釋、法語,目的都是要啟發我們對「稱念必生」的信心,只是角度不一樣而已。正當我們推想東推想西、做方方面面的考量、甚至思惟高深玄妙的道理,無法掌握信的內涵時,祖師們就說,不管你信不信,稱念都必定往生。這樣當下就能啟發信心而使人安心。
    而且,彌陀的救度也真的是如此,彌陀要救度誰?是要救度願生稱名的人,當領受這個道理時,豈不是信就在裡面了。


  40. 稱念彌陀名號就是領受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歸命,也就是「信」;就是發願迴向,也就是「願」;同時也是「行」。所以六字名號當中,「信願行」通通具足,不必我們另外再去發願,另外再去修其他的行來迴向。因此,凡是稱念這六字名號的人,都能往生。
    如果稱念六字名號而未能往生,障礙必定在我們,是我們不願往生才不能往生,因為我們堅決要再投生為人或留在娑婆,這樣阿彌陀佛當然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稱念這六字名號,必須有發願生極樂世界的心,這樣名實相符,就是如實修行。


  41. 淨土宗的信,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唯有彌陀是真實的;唯有彌陀的六字洪名,真的是萬德萬行的結晶;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夠往生涅槃的彌陀淨土。這句六字洪名,是「依正一如」,依報的極樂世界、正報的阿彌陀佛本身,都不離這六字洪名,只要我們稱念,就能夠到達涅槃的極樂世界。
    這個「信」,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實,做為我們信心的內容。因為「信」不是我們內心自行產生的,必須要依靠外在,也就是以外在客觀的事實,做為我們內在的信心。譬如說,象山社區有個「淨宗書院」,是因為淨宗書院是一個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自自然然就成為我們的信,我們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任何的造作來產生這個信,我們如實地去領納、去肯定它,它就成為我們的信。


  42. 信不是在信者的本身,信也不是我們自己產生或到哪裡尋找,「稱名必生」本身就是信。因此善導大師「四十八字願成釋」,最後兩句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可說是杲日麗天,朗照宇宙,非常的清楚明朗。


  43. 對往生沒有懷疑,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那個就是如實稱名。無疑的念佛,就是如實修行。


  44. 「無明」有「總」和「別」兩種:總的是「癡無明」,別的是「疑無明」。「癡無明」就是貪瞋癡等各種煩惱,一切的無明都涵蓋在「癡無明」裏面;「疑無明」是指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總」而言之就是貪瞋癡的一切無明,「別」而言之就是「疑無明」。
    然而,只要懷疑阿彌陀佛的這個「疑無明」破除的話,也就是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的話,即使貪瞋癡無明還存在,也沒有妨礙。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貪瞋癡一定斷。如果肉體還存在,自然就有貪瞋癡,還會造其他的業。可是這些業已不是往生的障礙了。譬如說,大雪如果下在陸地,就越積越厚,可是如果下在太平洋溫水中,有等於沒有,淨土法門就是如此。
    以淨土法門來講,嚴重的無明不是貪瞋癡,而是疑。因為由於懷疑而不能往生,而繼續輪迴;輪迴就有機會去造十惡五逆謗法,任何的罪業都可能造了。所以說,懷疑彌陀的救度是一切罪中最大的罪。


  45. 阿彌陀佛(實相身)救度眾生(為物身)的悲願,原原本本領納在我們心中,不加我們自己的盤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籌量計度進去,這個信心就淳厚了。
    所以說,信心淳,就永恆性地破除疑。信心不淳,那就還有疑。因為有疑,這顆心不一,往往在那裏晃動,永遠沒有決定。持續在那裏「或許這樣、或許那樣,加上這個、加上那個」,好多種,沒有一個決定性,這就是「信心不一」。
    倘若信心專一,自然會稱名,這種稱名就是如實的修行、如實的稱名。如果沒有這個信心,就不是如實的稱名。
    不過,這都是就我們這一方講的。如果就阿彌陀佛本身來講,他救度的是十方眾生,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信與不信,他都要救度。只怕因不知道、不信,所以跑開了;如果能夠不跑開,永遠稱念這句名號不改變,那就「定得往生」。因為無形中,信也就在裏面了;無形中,這句名號就在那裏運作了。


  46. 龍樹菩薩說「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什麼是「恭敬心」呢?
    徹底放下自力,徹底放下依靠其他法門的執著心,徹底放下對阿彌陀佛救度的懷疑,而全身心性命毫無保留地全部來靠倒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恭敬」的內涵。


  47. 所謂信也是信人言,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言真實,絕對可信,他講甚麼我們就接受甚麼,這個就是信。我們一時信不來,是因為我們所看的、所聽的,有時候是在理上,如果根機銳利的話,他看到這個理,聽到這個理,大概就會信了,不然的話,醞釀久了,思惟久了,他也會信。
    可是一般都是中下根機,必須要有事實來印證。譬如說:「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佛。」所謂有極樂、有佛、有阿彌陀佛,經典上都這樣講,但是如果沒有事實根據,我們信不來。信不來那要怎樣呢?我們有編《念佛感應錄》,看《念佛感應錄》就可使我們啟信,或者是看一些因果報應的事蹟,就可以讓我們啟信有善惡報應,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樣就可以建立我們對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極樂淨土」的教理產生信心。


  48. 淨土宗講「救度」,救度正顯示佛教的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大悲」就是同體大悲,能夠拔苦與樂——拔除眾生輪迴之苦,給予眾生成佛之樂。


  49. 阿彌陀佛的願是大慈悲、大願力、大平等。大慈悲就是大愛心,大到不管任何眾生阿彌陀佛都要救度他;大願力,就是任何一位眾生彌陀都有能力救度他;大平等,就是任何一位眾生都同樣給他念佛之因,同樣讓他獲得成佛之果。
    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願力、大平等,是包含等覺菩薩以及逆謗闡提的眾生,也就是「上包等覺,下含逆謗」。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眾生,都必須靠佛力才能快速成就佛果。


  50. 下品下生的罪重凡夫往生極樂世界固然要全憑彌陀佛力的救度,即便是等覺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需要靠阿彌陀佛的佛力。


  51. 只怕我們不信受,不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跟阿彌陀佛不相應,否則任何人都可以被救,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現成的。


  52.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性的。不管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心清淨還是不清淨,通通都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只要眾生願生極樂,稱念名號就必定使他往生。


  53. 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是主動、平等、沒有條件的要救度我們,即使是臨終才聽到這個法門就斷氣了,只念了十聲,或者念了五聲,或者一聲,或者是嘴巴已經僵硬,只是心中動了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而念阿彌陀佛念頭,就斷氣了,當下一樣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念願生之心,有一念念佛之心,當下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佛的大慈大悲就顯現在這裏。


  54. 佛教的特色就是大慈大悲,所謂慈悲,就是它的愛是純淨的、平等的。佛的愛有污染嗎?沒有!它是純淨的;佛的愛它有差別嗎?沒有!他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且是冤親平等。既然是平等,他有分男眾、女眾、出家、在家、善人、惡人嗎?如果有這些分別,愛心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純淨了。
    十方眾生個個都是阿彌陀佛的獨子,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他要把他的功德賜給我們,如果我們隨順的話,就能夠離開輪迴;如果不隨順──認為哪有這麼容易,念佛太簡單了,也沒什麼深厚的教理,只是這樣念念佛就能夠往生去成佛?不可能,應該不是這樣。如果這樣認為的話,就是沒有信順佛的救度,來生還要再繼續輪迴。


  55. 所有眾生都是彌陀要救度的對象,彌陀所要救度的眾生是沒有先特別遴選的,是不論任何情狀的眾生他都救度的,因為阿彌陀佛曉得我們眾生都是煩惱強盛,業障深重,被業力的繩子所緊緊捆住。只要我們起心動念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立刻就在我們的心中顯現,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以及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這些佛的功能當下就在我們的身心顯露。


  56.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隨時、隨地的,而且不分對象、不講條件的,使所有的人隨時隨地都有獲救、往生的希望。有關這方面的事蹟如果多看,多瞭解,心中自然就會有信心、有安心。


  57. 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平等而無差別的,無所謂一樣、不一樣;會有一樣、不一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性,我們眾生的信受而有所不同。


  58.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就是信受彌陀的救度。既然講救度,就表示解脫不是靠自己的能力,眾生的解脫是全靠彌陀救度的。
    既然是救度,救度者必需有絕對的愛心與絕對的力量才談得上。所謂絕對的力量,就是不管被救的對象是怎樣的根機,都能夠救得了,這才叫「大慈悲」。大慈悲是絕對的平等,沒有任何差別觀念,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


  59. 我們這個法門是靠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完全靠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也不是靠我們的功德。不是靠能打坐入定,不是念佛能進入三昧,往生才可靠,往生的品位才會比較高;也不是靠現世累積的六度萬行、行善積德迴向,這樣往生才可靠、往生的品位才高,都不是這樣。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以及到極樂世界的境界,都是靠佛,完全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我們念佛,我們就念佛,所以念佛是我們負責,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負責。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裡成佛等等,全都是由於阿彌陀佛的力量。


  60. 能夠生而為人、遇到佛法,最後能夠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背後都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在調攝、在推動,否則,以我們的愚癡、罪業以及缺乏福德智慧,哪能夠信受這個法門?


  61. 我們這個法門是救度的法門,特色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既然平生業成,若對這個法門還另有所冀求、還有所不滿足,表示還沒有正確掌握到這個法門。因此,行者如果於此法們還沒辦法安心,就要去理解體會阿彌陀佛的救度,接受、信受彌陀的救度。


  62. 如果沒有體悟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就是信心還沒有決定性。那要如何去調整呢?方法是,在還沒有體悟彌陀救度之前,應該先肯定: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要捨掉其他的行門,而專稱這句名號。同時,去體會什麼是機、什麼是法,因為在體會機、法當中,阿彌陀佛的悲心,會在某種情形之下納入我們的心中。
    不過,你如果能夠肯定「專稱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為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我們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都已在我們面前合掌,十劫以來都在要求我們了,何況我們有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心而稱名號?自自然然這句名號的功能就在運作,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已經拋開自力他力,已經拋開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裏面。我們這個法門與其說是「我們去信」,不如說是「讓我們信」。我們沒有力量去信的,沒有這個信的力量,沒有自力。是聽聞彌陀的慈悲之後,納入心中,依彌陀的慈悲,作為我們的信。


  63. 學習我們這個法門要清楚,只要稱名,現在就已經是往生決定的身份,是已經給阿彌陀佛救到的人了。我們現在念佛,是就我們這種根機、場合來做技術性的要求,不管做的好或做不好,要求得到或要求不到,對往生來講都不增不減。以這點來講,等於是回歸到「信」。
    但信的背後是什麼呢?是這一句名號,是因為我們稱名靠彌陀願力,所以在這方面所強調的信,就不是自己想像的信或自己體驗的信了。自己體驗的信往往是無形的,而且最後都會改變。善導大師說「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即使我們有某一種體會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緣即現,境過則遷,因為心境會改變,不是永恒的。永恒不變的是這一句彌陀名號,永恒不變的只有依靠這一句名號,只要以每個人目前的根機去稱名念佛就可以了,我們的信要回歸到這樣的信,信這樣的內容。所以說「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64. 彌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所在,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對彌陀誓願之悲救,如實地信受,謂之「正信」。此「正信」於《大經》第十八願謂之「信樂」,成就文謂之「信心」,故「信樂」、「信心」、「正信」,言異意同。
    此「信」之內容乃是名號,亦即彌陀之本身。名號與稱名同,故善導大師解釋本願之「三信」謂之「稱我名號」,此之「稱我名號」與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論行住坐臥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願文「乃至十念」之意。若能「一向專稱」,信便在其中,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師釋為「稱我名號」,倘若信而不稱名,便非「正信」。


  65. 龍樹菩薩說「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顯示有疑心就會在苞胎裡面,有信心才能花開見佛。這有兩種解釋:
    第一,「若人種善根」是在講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所有善與德的根本,可是第十九願是以自己修諸功德迴向往生,這樣恐怕對阿彌陀佛抱有懷疑之心,所以「疑則花不開」。可見真的能夠依本願稱名的,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只有「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才會真的死心塌地的、完全沒有懷疑的專一稱念彌陀名號。
    第二,有人也是一生專念彌陀名號而求往生,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彌陀他力的救度,也不了解本願的道理,這樣的人往生後是在花苞中還是當下化生呢?就名號來講,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只要專一稱念這句彌陀名號,不管他的心境怎樣,到淨土都是花開見佛的。
    疑心是肉體還在娑婆世界而存在的意識狀態,一個專稱彌陀名號的人,不管有疑、無疑,所疑是深或淺,在臨終見佛的當下,他的疑心就消除了。也就是說,專稱彌陀名號的人往生都是化生,而不在花苞裡面,所以龍樹菩薩言「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是以「善根」來說明信與疑,而不以「稱名」來說信與疑。


  66. 淨土法門之信乃信「上盡一形,下至一聲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後,自必一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導大師言「彌陀名號相續念」,又言「念念不捨」,又言「念念稱名常懺悔」,是故應常稱佛名。
    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無知之人,執一念之信心,捨一生之稱名,則信既非信,行亦無行,全非淨土法門。


  67. 以淨土門而言,生死、涅槃之因決定在疑或信,不在迷或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猶如病人,信醫生之言(信心),飲服其藥(念佛),則病自癒;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藥,以致死亡。雖死因在於病重,但因不服藥而終致死亡。吾等煩惱病重,不能自癒,唯有服彌陀本願所成之阿伽陀藥的六字洪名,不但萬病皆癒,且得無量壽命,身心安穩,六通自在。


  68. 如果是修諸雜行迴向往生,那就不是完全信受彌陀的救度,沒有完全領受彌陀的功德;也可以說,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有所懷疑,所以才在念佛之外,還要加上這個功課,加上那個修行,加上那個功德,然後再綁在一起做迴向,認為這樣往生才可靠,這樣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力量才夠,否則恐怕彌陀的力量不夠救度我。如果這樣的話,就是不了解彌陀救度眾生的這個道理,沒有完全信受彌陀的救度。


  69. 修諸行迴向往生就一定是疑惑佛智嗎?這互有因果,由果可知因。如果不疑惑佛智怎麼會迴向諸行呢?就因為他不信受、不了解彌陀本願的救度,以致修諸行來迴向。
    在《無量壽經》的「胎化段」中提到:「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也就是說,對阿彌陀佛的佛智不信,但是他還是相信有因果報應而修種種的功德來迴向往生,這樣的話他就往生在花苞當中。


  70. 凡是念佛的人都會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而且在菩提道上永不會退轉。因為有這種種殊勝的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勸我們要信受他所講的,不要懷疑。因為「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一切的利益都是從信開始的,信了之後,理所當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


  71. 我們只要信受彌陀的救度,願生極樂,稱念名號,當下就在彌陀的本願船上了;並不是說我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動靜一如,那時候才是坐在船上;也不是現在念佛,將來一心不亂才是坐在船上,而是當下信受,當下稱念,當下就在船上了。


  72.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三昧。


  73. 我們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後還會輪迴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所以叫做「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經文又說:「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眾生不曉得領受的法──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74. 真正的三昧就是你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就必定往生,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念佛三昧。


  75. 有些缺乏教理基礎的念佛人,雖然專修念佛,但心中依然忐忑不安,憂慮現在雖然身體健康,精神明利,但若臨命終,病苦纏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不知念佛,乃至突然遭遇空難、海難、車難、地難、水難、火難、風難等天災地變,不測之禍,未能念佛而當下去世,不知能否往生?
    其實這是不必要的憂慮,有這憂慮,顯示他對淨土宗的教證、理證、事證,還沒有基本性的認知。
    因為念佛人只要信任彌陀救度,平生安心念佛,則一切自有彌陀的安排,臨終自有彌陀的迎接,毋庸懷疑,毋庸憂慮。
    阿彌陀佛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故知淨土宗是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滿足、給人希望的法門,念佛而還有不安,便是還不知淨土宗。


  76. 救度的法門是不論善惡的,救度的法門是超越的,救度的法門是救度無力自救的人。我們不能明心見性、不能降伏煩惱、不能自淨其意,反而煩惱強盛、罪業深重,福慧如紙之薄,業障如天之高。但是慶哉!喜哉!我們不但慶幸遇到佛法,更慶幸遇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聽聞到阿彌陀佛從淨土傳來「欲生我國」的救度法音。這法音頓然劃破了我們緊閉的心窗,驚醒了我們幽暗的夢魂,使我們發起願生彼國的懇切之心,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彌陀呼喚,我們回應,呼應一體函蓋相合,感應道交永遠不離。


  77. 你只要時時刻刻稱名,念念之中都是在發願,都在迴向。所以,每句名號裏面,都是在流露彌陀迴向給我們的功德,呼喚我們讓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隨順、信順彌陀的救度,領受他的功德,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聲聲名號都是在表達這種心,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78.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當然是對彌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對別人有愛心、有包容心。為什麼?因為他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愛心,體會到阿彌陀佛對他的包容心。當他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大愛的時候,就慚愧自己是一個罪惡的人,因此對自己有良心、有慚愧心,一旦有什麼言語行為上的過失,立刻會受自己良心的譴責,反省比以前更加深刻。


  79. 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是會受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所消除的,一方面,我們就教理去深入探討、融會貫通,也能夠信受只要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而沒有懷疑;一方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在無形之中,對彌陀的救度也會破疑生信。不過,往往必須透過對這句光明名號的理解體會比較容易「破疑生信」。


  80. 如果聞信了阿彌陀佛的救度、聞信這句名號的原理的話,煩惱來了,他會有法喜,苦惱得念不出聲,也會有安慰;逆境來的時候,也會甘於承受,會這樣的。煩惱來了,就不以煩惱為煩惱;痛苦來了,也不以痛苦為掛礙,這句名號即使念不出來,心總是安穩的。同時,他如果能念佛的話,就會停止原來很苦的「哎喲、哎喲」聲,代之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會這樣念。
    還有,聞信阿彌陀佛救度的人,心性會轉化。因為我們體會到彌陀救度我們,而彌陀救度我們,他不但不跟我們計較,反而是大大地寬諒我們。大大寬諒我們的時候,使我們感動,也會去寬諒別人、不跟別人計較。


  81. 願生極樂專念彌陀之人,應知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極樂聖數,生在彌陀光明攝取中,死入極樂無為涅槃界,已是平生業成、往生決定。
    此身是業報身,若業報已盡,宿緣已了,自會命終;若業報未盡,宿緣尚在,命不能終。
    然念佛人,生死已斷,往生無礙,雖命未終,自然轉苦為樂。以苦有根本苦與枝末苦,世間之苦皆是枝末,生死之苦是其根本,根本既斷,枝末自枯。若常感枝末之苦,則其根本之苦仍在,則是未信彌陀救度,此點宜細思。


  82. 藕益大師於《要解》說:
    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藕益大師說,釋迦牟尼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一句彌陀名號,這種解釋,是非常令人咋舌,非常令人驚訝、震撼的!可見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境界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菩薩,乃至聲聞、緣覺所能想像的。所以對這一句名號,不管你了不了解,我們只能無條件的信受;如果說要等到了解了才來接受,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不是我們所了解的境界。
    那「信受」的「信」涵蓋什麼呢?涵蓋「無功用」,因為不是了解之後才信,是服從權威的接受。
    所以我們對於佛法、對於傳承祖師所講的,就應該抱著無條件的接受這一種態度,而不在心中打一個問號,甚至認為雖然經典、祖師這樣說,可是我的見解跟他們不一樣,這就不是佛弟子了。


  83. 純正淨土法門乃超情離見之「不可思議」法門,是佛與佛的境界,於凡夫但能無條件的信受,絲毫不可擬議。
    「不可思議」即是指彌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淨土門之人,應「信受彌陀救度」。


  84. 領受彌陀的救度,不知不覺就會自信教人信,那個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的不足,那要怎麼辦呢?要多看曇鸞、道綽、善導一系淨土思想的書,同時多聽闡述這些思想的錄音帶,並加以思惟。領會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後,為他家介紹時就比較有內容。
    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對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覺得對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會誹謗,那麼我們就要斟酌了;如果覺得對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麼方式才能使對方接受呢?我們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
    總之,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後,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膚淺,要讓人家信受,當然不是不可能,只是成分會很低的。所以,一切要先從自己做起。要充實自己,唯有會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會游泳,不僅談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來救。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先受益,受益之後,有時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會影響到別人。


  85.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對他來說,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彌陀的救恩,所以他會自然地去憶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會淡了。
    有句語說:「道念濃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濃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彌陀救度的人自然會憶佛念佛。


  86. 生而為人,得聞佛法,又遇到彌陀救度的無上大法,真是宿世的善緣!真是最大的福報!所以我們應該要慶喜、珍惜,同時自信教人信。


  87.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滿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