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慧淨法師 淨土宗教理 淨土宗義略說(下)
以類別搜尋
以關鍵字搜尋
淨土宗教理
淨土宗義略說(下)
 慧淨法師、佛可法師

三、信心

一、彌陀救度之信心

  大凡命名為宗教的,沒有不提倡信心的。但是,即使同樣叫作信心,其內涵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根據信心內涵的不同,便能了解宗教之間的差異。在這個意義上,信什麼?如何信?就成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淨土宗的教法中也是極其重要的。

  前面已稍微提及,淨土宗念佛人,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由來,自己對生死問題憂慮不安的心便會停歇,傾向於完全信靠佛的救度,這就是信心。第十八願成就文中明確地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聞名號」就是「聞佛願的生起本末」。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是本願成就的名號,是誓願的尊號,所以聞名號之由來與聞本願之由來並無差別。聞本願之由來,即是聞「佛願之生起本末」。何者為「佛願之生起本末」?

  首先,所謂佛願之生起,就是指阿彌陀佛本願生起的原因。到底阿彌陀佛生起本願的理由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因為我的存在,我是一個盡是煩惱垢障而無佛之清淨心,滿是虛偽諂曲而無佛之真實心的凡夫。若我有清淨真實心,有能成佛的力量的話,那佛便沒有必要發起本願了。曠劫以來,輾轉反覆於從迷入迷,不知道從迷界中出離的方法,正是有這樣的我的存在,才催發了彌陀的本願,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聽聞名號的由來,就首先必須明白這是專為我而發的本願。可說:「彌陀五劫思惟之願,深深按之,全為我一人。

  其次,所謂「本末」,就是發起本願的阿彌陀佛的辛勞(本),以及據此而成就的果報(末)。阿彌陀佛的辛勞就是指作為法藏菩薩長時間地反覆思量救度眾生的方法,然後為了實現誓願,進行了無法計算的長時間積功累德的修行這一過程。結果終於願行圓滿而成為了阿彌陀佛,成就了令迷妄眾生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名號,並不斷迴施給眾生。

  聽聞這樣的緣由即是聽聞名號的由來。要而言之,就是聽聞阿彌陀佛偏為迷妄罪苦的我發起本願,為了實現此本願進行了長時間的思惟與修行,現今成為阿彌陀佛了,仍不停地在呼喚著我這一事實。

  再者「聞即無疑」之意,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毫無懷疑,沒有自己的一點忖度在裡面,這就叫作聞。所以,所謂「」,不僅僅是說我聽了佛的開示,而是我聽懂了佛的開示。假如只是聽聞了音聲而沒有在心中領受的話,那便不能叫聽懂了。因為「聽懂了」就是「領受了」的意思,所以也就是順從佛的開示的意思。這就是淨土宗的信心。因為這種信心並不是靠用力地去信,去理解來獲得的,相反地是當我們或這樣或那樣的籌量計度心消失時而獲得的,因此這信心可說是「信受彌陀救度」的信心。這種信心才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淨土宗特色,所以必須好好體會。

 

二、二種深信

  或問這種信心的信相、信的內容是什麼,又如何去信呢?具體來說就是兩種深信。即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之「深心」時所說的「機深信」與「法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所謂「機深信」中的機就是指我這樣的人的相狀,深信自己是無始劫來一直迷惘顛倒,無有出離之緣的罪惡生死凡夫,便是機深信。換言之,以自己之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脫出輪迴,認清這個現實就是機深信。

  「法深信」即是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為了救度我這樣的人而發的,無有分毫錯謬。換言之,即完全相信唯有阿彌陀佛的本願絕對能夠救度我。

  但是必須注意的是,雖說是二種深信,但也是對一種深心的說明,並無別心,只不過是對一種深心的兩個方面的解釋而已。因此,總結起來就是,深信毫無自力的我,乘上阿彌陀佛的本願必能得到救度,這就是淨土宗的他力信心的信相。機如石頭,法如船,無論石頭多小,入水必沉,這是石頭的性質。但是無論多大的石頭,只要被運載在堅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運到對岸。即使載在船上,石頭沉水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即使沉水的性質不變,靠船力仍能被運到對岸。同樣道理,毫無疑問的,以罪惡深重的凡夫之身,只要乘上阿彌陀的大願船也必定能到淨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來的樣子被救,這就是二種深信的內容。為何如此說,因為「彌陀本願是為救度煩惱熾盛眾生的本願」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能夠出離輪迴的話,就沒有必要仰靠阿彌陀佛了。正是因為自己無能無力,才會完全仰靠阿彌陀佛。在這個意義上,機深信與法深信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

       剛才已經闡述了,聞名號之由來就是聽聞佛願之生起本末。而且佛願的生起,是因為罪惡深重的我在這裡的緣故。所謂本末是指為我積功累德成為阿彌陀佛的經過。因為如實地相信其名號的由來就是信心,所以信心的內容剛好就是兩種深信。如下圖所示:            

       因此相信名號的由來,就是不必為自身的現況煩憂,而是專一的信受彌陀救度。應知彌陀本願,不簡老少、善惡,只要信受。因為彌陀本願就是為救度煩惱熾盛眾生的本願之故。

 

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現生之利益)

一、正定聚之利益

  一個「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有何利益功德在其身上呢?是有大利益與無上功德的,先從結論上而言,有「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大果報在其身上。《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大經》之「付囑文」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親自說「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得大利」與「具足無上功德」,信心歡喜的念佛人,已經預先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菩薩身分(凡夫菩薩格),也已經預先獲得「無上功德」(成佛)之大利益,這一點絲毫不容懷疑。

       所謂「具足」就是「一體」之意,一體即是想切離而不可能。機法一體,佛凡一體,二物成一物,如炭成火。若是「合體」就可離,如「三明治」。

       要而言之,有「正定、滅度」之「現當二益」(二世大利益)。「現」就是此世現生,現生已經預先獲得入正定聚不退轉的果位,此名為「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當」就是來生,來生必定往生彌陀報土當下證入涅槃的佛果。

  此現生住正定聚之功德利益(現生不退),有經證,有祖傳。

       《大經》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大經》第十一願成就文說: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正定聚」即是不退轉位,不從決定往生成佛退下來。此不退轉位的正定聚是往生淨土之後才能得到,所謂「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呢?還是污穢的肉體仍存在的今日便能獲得,亦即「此土不退、現生正定聚」呢?若依其他法門的解釋,多依文解義而認為往生淨土之後才得不退轉,然依淨土宗的教義,是現生已得不退的利益。其依據如下:

    (一)攝取不捨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的眾生,既蒙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不再六道輪迴,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則住於正定聚之數,是現生上的事,自不待言。此即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

    (二)超證涅槃

    《大經》下卷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

    又說: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

    「昇道無窮極」即是成佛。「次如彌勒」,位次同彌勒,指與等覺不退位的彌勒菩薩相同。經文既說「昇道無窮極」、「如彌勒」,則念佛眾生能於現在入正定聚位,而於命終同時,隨即證大般涅槃之德,這是當然的道理。因為成佛必須先入正定聚之位,如果不先入正定聚之位,絕不能證得大涅槃,同時也不能說「如彌勒」了。這是從超證涅槃的道理,斷定正定聚是現世利益。

    (三)其他經文

    《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無量壽如來會》說:

     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

    《觀經》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小經》說:

     聞是經受持者,諸佛護念,皆得不退。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在都表明了現生不退之意。

    (四)祖師釋文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稱其名號。

  「疾至」,非多劫多生無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故稱「疾至」。從下文之「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便可得知。

  又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即入必定」或「即時入必定」,皆顯明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於現生之當下,即時獲得不退的身分。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速滿」顯明「現生不退」之意,「大寶海」顯明「往生即成佛」之意。

  曇鸞《往生論註》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指在沒有斷除煩惱,貪瞋癡依然存在的當下,就已擁有涅槃的身分。所謂「涅槃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滅度」往生後就能夠獲得。這也是現生不退的論據之一。

  又說: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又於《讚阿彌陀佛偈》說:

  敢能得生安樂國,皆悉住於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國無,諸佛咸讚故頂禮。

  善導大師說: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住於正定聚」、「定得往生」、「必得往生」,都是顯明「現生不退」之義。

  印光大師也顯明「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而簡要明瞭的說: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又說: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正定聚是「定得往生」「必定成佛」,即「正定於往生成佛之伴」的意思。因為念佛人成為了佛的同行,而彌勒菩薩也在不退轉位,可說是「與彌勒同」「與如來等」。此處雖曰「與彌勒同」、「與如來等」,但「同」與「等」的意思是不同的。信心念佛人,必定往生成佛,即與彌勒菩薩是完全同樣的地位。但是,因為仍未證悟,所以不能說是「與如來同」。彌勒菩薩之位又叫等覺位,與佛是平等之位。此處「平等」,就好像是說十四夜的月亮與十五夜的月亮「基本相同」的意思。因為命終之後即往生成佛,所以凡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都平等的預先獲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果報,其成佛時間,其實比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成佛的彌勒菩薩要更加地快速、殊勝、究竟、圓滿。此即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深義。

 

二、五種增上緣、十種利益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說: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接著說念佛人現生有大功德利益,而舉出「五種增上利益因緣」,即是:

  一者「滅罪」增上緣;
    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
    三者「見佛」增上緣;
    四者「攝生」增上緣;
    五者「證生」增上緣;

  這「五種增上緣」所含的「大功德利益」,在此不遑解說,尋思原文便知。

  宋朝慈雲大師說: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何等為十種殊勝利益?即:

一、晝夜常得,諸天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觀音,以及一切,諸大菩薩,隨護保佑。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放光攝受。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剎,毒蛇毒藥,皆不能害。
五、水火怨賊,刀兵牢獄,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
七、夜夢吉祥,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身無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現前。
       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生西,受勝妙樂。

  日本之親鸞上人也說信心念佛能得現生十種益。何者為十:

一者冥眾護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
三者轉惡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
五者諸佛稱讚益,六者心光常護益,
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恩報德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

  又以十五首偈,讚歎念佛的現世利益說:                      

一、阿彌陀如來來化,本為息災延命故,特為眾生先開示,金光明經壽量品。
二、山家之傳教大師,為憐愍國土人民,七難消滅誦文中,說應稱念彌陀佛。
三、念南無阿彌陀佛,勝過一切之功德,即使三世之重障,亦必轉變為輕微。
四、念南無阿彌陀佛,此世利益無限際,流轉輪迴之罪消,定業中夭亦皆除。
五、念南無阿彌陀佛,梵天帝釋皆歸敬,所有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護。
六、念南無阿彌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護,四方惡鬼不敢近。
七、念南無阿彌陀佛,堅牢地祗亦尊敬,如同形影互相隨,日日夜夜常守護。
八、念南無阿彌陀佛,難陀跋難大龍等,無量龍神皆尊敬,日日夜夜常守護。
九、念南無阿彌陀佛,炎魔法王亦尊敬,五道冥官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護。
十、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化天之大魔王,亦在釋迦文佛前,誓言必作常守護。
十一、此等天神與地祗,悉皆名為善鬼神,此等善神皆共同,守護念佛諸眾生。
十二、願力不思議信心,即是大菩提心故,所有天地惡鬼神,皆得一一敬畏服。
十三、念南無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亦偕同,恆沙塵數諸菩薩,如影相隨在身邊。
十四、無礙光佛之光中,有無數之阿彌陀,各各化佛皆相隨,保護真實信心者。
十五、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無量數諸佛,百重千重來圍繞,歡喜相隨常守護。

  印光大師也說: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三、無量利益

  然而若依《大經》所說,念佛人能得「大利無上功德」,而玄奘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則念佛人現生便可獲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可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利益無量無邊際」。

  因此關於念佛的現生利益,總結為三種:

  一、正定聚之利益(要);
  二、十種利益(略);
  三、無量利益(廣)。

  關於這三種利益該如何理解呢?可以如括號中所寫的「廣、略、要」的三種關係來理解,即信佛念佛人在此世得到的利益,簡要地說是正定聚,也就是「現生不退」,十益或無量利益,都以正定聚之利益為最要,其餘九益或其他利益是別益,正定聚是總益,亦即根本之利益。稍微具體來講是十種利益;擴大來說就是無量的利益。

 

四、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

  然而,在此想提出一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哪種利益指的都是精神上的利益。問題是,既然說「利益無量無邊際」,既然是獲得無量功德利益,那就不僅是精神上的利益了,當然也應包括物質上的、身體上的利益。

  事實上,現代很多人,比起精神上的利益更渴望物質上、金錢上的利益,但如果也獲得物質上的利益,真的好嗎?一邊說只獲得精神上的利益,另一邊又說獲得無量功德,似乎矛盾,這必須從心境來了解。

  在此不得不考慮的是,假如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都能得到的話,這樣我們是否就真的能變得幸福快樂呢?確實,窮人得到金錢,病人恢復健康的話,是會感到幸福與快樂的。但是,難道這些人就會因此滿足而不會希冀更多嗎?如果因此暫時嘗到了幸福快樂的滋味,那就一定會希求更多。而如果滿足更多的話,那麼這些人下次一定會因為擁有的東西而嘗到煩惱的滋味的。《大經》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持有者有持有者的憂愁,匱乏者也有匱乏者的煩惱。這正是我們人類千萬年前開始就一直反覆經歷著的人生真相。

  如此,即使我們所有的欲求都得到了滿足也不能直接說是獲得無量功德,因為我們反而會為此受苦。真正的無量功德是,擁有也高興,沒有也高興,是超越有無的。以善導大師之意可以說:「念佛者,無礙之道」,所謂無礙,不是沒有障礙,而是即使有障礙也不成為障礙。

  現生十益中所說的諸佛稱讚之益,就是《觀經》中「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的意思,釋尊讚歎信心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白蓮花)。為何比喻為芬陀利華?因為就如同白蓮花從污泥中出生,其白色花瓣卻不染一點污濁,信心念佛之人雖處於眾苦惱中,卻能超越苦惱,堅強地生活著。因此雖說是煩惱具足的凡夫,卻早已不是該嫌厭的人了。相反的,世間之難住多憂恰恰成了令眾生值遇本願的好機緣,而因此成為了喜悅的成佛候選人,這才是無比的利益。這既可以讚歎為「獲無量德」,也可以說是「此世利益無邊際」。

  於此順便一提,善導大師將白蓮花當做花中之妙好花,而以「五種嘉譽」讚歎說: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罪惡深重、煩惱具足的凡夫觀,是善導大師的眾生觀。但是至此卻誇讚信心念佛人是「人中最勝人」、「與如來等」、「與彌勒同」,顯然與之前所說的眾生觀完全相反。如果認為善導大師只是強調眾生的罪惡性而覺得陰暗的話,那麼這不是正確的理解,這只是眾生觀中的一面,並不是全體的。這裡看到的罪惡性、煩惱性,只是由光影射出來的客塵,並不是真的黑暗,因為那是被阿彌陀佛的光照耀而浮現的幻影。即便是慚愧的模樣,但決不是不安地戰慄發抖的模樣。

 

五、慚愧與法喜

  但是,不管多麼強調正定聚,強調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仍是不可忘記凡夫終究是凡夫。若是因為信心念佛人是必定往生成佛,所以就自以為自己已經證悟成佛了的話,那麼就會導致遠離現實中的自己,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現實中安不住自己,會怒,會哭,會笑的人,如何能說是佛呢?只要還擁有由前世業報而得來的軀體,煩惱的火焰便會持續燃燒。但,臨終彌陀來迎時便是火焰消失時,也即是往生淨土時,而往生淨土時也即是成佛時。

  在這種意義上,成為正定聚即是指等同如來、彌勒之位的人,同時也是指覺知自己是個罪業深重的、迷妄的人的狀態。因此,所謂正定聚之人即是仰蒙廣大佛恩而歡喜的同時,又為自己的深重罪業而感到慚愧的人。又,越是了解自己罪業深重,越是明白自己是本願的正機,越難以掩飾在廣大慈悲中獲得的法喜。

  最後特別想強調的是,因為「淨土宗」是「往生淨土宗」一詞的略寫,所以必然是教人往生淨土成佛的宗派。然而卻讓有些人誤以為淨土宗是強調「這個人類世界是迷妄痛苦的,所以要厭離它,快速往生淨土吧!」因此,認為淨土宗看這個世界是無意義、無價值的世界,而也傾向於認為勸導往生淨土的淨土教是厭世教。如果這真是淨土宗教法的本質內容的話,這樣的教法會被當作是忽視現實,弱化人們對生活的努力,有害無益的教法而被否定的吧!其實淨土宗的教理是深具遠大的意義與價值的。因為,這個世界雖然是火宅,是無常的,是迷妄痛苦的,以及我們都是煩惱具足之身,這些都沒有改變,但是這些正是造就我們值遇阿彌陀佛本願的機緣。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現生入正定聚的淨土宗,是可以給苦難不安的人生帶來大安心、大滿足、大喜悅的。有此大安心的內在品質,方足以在此擾動不安的世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業,與樂拔苦,利益眾生。

 

五、凡夫入報(證悟之境界)

一、不可思議之世界

  應知一個信心念佛人是不會輕視、懊悔現世的生活的,反而意識到這個世界是我們遇到佛法的一種機緣,從而獲得生氣勃勃地度過生活之苦的力量。雖是罪業深重之身,但也必定是將成佛之身。現在就可以感受到生活在佛的慈光中的喜悅,毫無遺憾地過好每一天。只有今日過得充實的人,明日也才會過得充實。「今日過得很痛苦,明日應該會好吧!」這樣將希望寄託於明日的人,不論何時,「明日一定可以,明日一定可以」地空等的話,只會讓每天都空過。早就獲得攝取不捨之利益的念佛人,因為每天都過得毫無遺憾,所以臨終的好與壞都不成問題。假如那時候病苦啦、煩惱啦都來妨礙也不用擔心。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由於念佛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所以諸邪業繫都無能障礙。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全部成就,因此阿彌陀佛是報佛,彌陀淨土是報土,因而第十一願的成就內容,《大經》如此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第十一願所說的「滅度」是涅槃之意,也就是成佛,凡是信心念佛人往生彌陀淨土之後,都「必至滅度」,也就是證悟涅槃而成佛,所以成就文便說「咸同一類」「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這裡所說的「自然、虛無、無極」,都是滅度、涅槃之意。

  所謂證悟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大經》用了許多詞語來替換說明。那是什麼意思呢?是要表明證悟是絕對世界的事情。因為是絕對的世界,所以無法用我們人類世界的語言來說明。如果用我們的語言可以表現的話,那就不能說是絕對的世界了。因為不論用什麼樣的語言都不能完全表達,所以如果用相對的語言系統來表現的話,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經文便是如此。

  因此,所謂證悟的世界,勉強要說的話就只能說是不可思議的世界,極端地說就是沒有去過的話是不會明白的世界。

  然而並不是說證悟的世界是曖昧的,不清楚到底有還是沒有,而是說那個世界是我們人類的眼睛、耳朵無法去確認的,曖昧的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若是智慧之眼打開的話,便能清楚地了解那個世界了。

  但是若如此說,可能又有疑問產生了,《大經》《小經》中所說的美麗快樂的淨土莊嚴相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為了讓凡夫的我們了解本來無法表現的世界而進行的描述。如果就只是一個無法表現的世界,那就無法讓我們凡夫生起願生心了。因此為了迎合人們的心理,就描繪了一個美麗快樂的世界。如果真的是一個滿足人們欲望的世界,那就是一個助長人們欲望的世界,不得不說這樣的世界就會是另一個迷妄的世界了。淨土如果是這樣的世界,那和天界也沒有區別了。當然,淨土不是助長人們欲望的世界,反而是淨化人們內心的世界。天界據說是快樂無極的世界,而淨土也是極樂的,但是雖同樣說快樂,意義卻是大相逕庭的。天界的樂是滿足欲望的樂,而淨土的樂卻是讓人從欲望的奴隸之身中解放出來,即是《大經》所說的「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獲得與涅槃一樣常樂我淨的不變清淨自在之安樂,

 

二、廣度十方眾生(還相的作用)

  但是無論如何,事實上淨土都不是一個像現在這個世界一樣的為煩惱所驅使的騷動不安的世界,而是「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的世界,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說,淨土是一個寂靜無為的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但是這裡也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僅僅是遠離紛擾,獨自一人安靜地享受喜悅的這樣的世界的話,那也不是真正的證悟的世界。若是如此,便只不過是一個利己的,滿足個人的,逃避的世界而已。這樣的世界就是小乘佛教中所說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中視為自了漢,是要迴小向大的。

  大乘佛教理想中證悟的世界是不僅自己個人可以獲得證悟,所有人都同樣可以獲得證悟的世界。換言之,就是我往生到那裡之後,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救度任何眾生到那裡,到了那裏都通通感受不到任何身心憂苦,反而充滿無量的清淨喜樂與絕對的自在安穩,這樣才是大乘佛教中理想的證悟的世界。

  如前所述,淨土宗的教理是,往生淨土即成佛之意,而所謂佛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格。智慧光明與慈悲利他皆圓滿無缺的佛,怎會捨棄仍未醒悟且一直受苦的人呢?《大經》說:

     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意思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之後,自然就具有悲心與願力,前往十方世界度脫一切眾生。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也說:

   又言迴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以上所說都是「還相」的作用,還相是「還來穢國之相」的簡稱,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亦即往生淨土之後再次返回迷界救度眾生之意,可說彌陀淨土就是救度眾生力量的來源。

 

三、我們的願望

  誠然,只有阿彌陀佛的淨土才是所有人應該發願往生的理想世界。那是與迷界相對的證悟世界,是與此界次元不同的彼岸世界,且不是與此迷界隔絕,固定在某處的世界,而是如天親菩薩所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的世界。這樣的淨土是阿彌陀佛為救度迷界眾生而建立的世界,且是常在此界攝化眾生的願心莊嚴的世界。

  絕對與相對有對立的一面,而且內含著相對的才是絕對。從絕對的立場來說,相對是內含在自己之中,同時也是與自己相背的世界。往生到絕對世界的淨土,會看見那些與自己一直背向而行的眾生的形態。這如何能拋棄呢?因此發起了慈悲心。比如若是見到孩子因高熱而夢魘,陷入幻覺時,父母也會感同身受,希望孩子能盡快清醒發現自己的存在。佛心與父母心是相通的,是故,往生淨土成佛之後,獲得還相的能力,那是法爾自然的。

  我們也曾被不計其數的還相之人引導,終於今日成為了聽聞佛法,成為了念佛往生淨土之人。下次我們往生淨土成了佛,也會向不了解佛法的人弘傳佛法,也就是弘傳彌陀救度十方眾生之法。這就是淨土的世界。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說: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我想道綽大師所說的也正是我們的願望。而且我們的願望也應在此,才能說是正確地領納了淨土宗的教法吧。

 

第六淨土宗的宗旨與特色

  綜合以上所說,則淨土宗之教理,皆涵蓋於淨土宗之宗旨與特色之中。

  淨土宗宗旨: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全文完)


淨土宗台北弘願念佛會

105台北市松山區撫遠街384號B1
電話:02-27624922
email : theamitabha18@gmail.com      

 

  

 


淨土宗特色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